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于2000年8月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多科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5年创建的襄阳府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13年。历经百年风雨,培育了“厚德、笃学、慎思、敏行”的优良校风。以肖楚女、谢远定、张元衡、黄火青、李实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张光年、韦君宜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弘文励教,他们留下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北濒汉江,西临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东连襄阳古城池,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8万册;教职工951人,其中,专任教师666人,双师素质教师618人,外籍教师2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52人,副高级职称21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省、市政府津贴专家15人,兼职教师664人,“楚天技能名师”15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在校生18000多人。
学校现有2个校区,设有医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师范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事旅游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公共课部、中专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设有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医学影像技术、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会计、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53个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先进制造业、汽车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群体系。其中畜牧兽医、医学检验技术、特殊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会计等6个专业获批与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本科高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专本贯通培养的立交桥。
学校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畜牧兽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是国家示范(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学前教育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前教育、会计等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电子商务、医学检验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是护理专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主持特殊教育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联合主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资源库备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
学校建有护理、电工电子、汽车维修、特殊教育、智能制造等5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有医学影像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畜牧兽医等5个省级实训基地。建有34个实验实训中心,324个实验(训)室,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3亿元。建有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和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拥有一所二级优秀附属医院。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用立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高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创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233”办学模式,建立了“三会主导,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入推进“135”发展思路落地生根,持续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学校确立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了“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省级以上奖项450余项,获省市级以上综合表彰35项,培养了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朱秀建、全国科技创新一等奖获得者苗典武、全国高职“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叶磊、教育部“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人物吴攀登、“荆楚楷模”李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学校秉承“立足襄阳,服务湖北,辐射周边,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形成了“四化协同”社会服务模式,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组建了湖北麦冬工程技术中心等17个技术研究机构,18个科研团队,合作共建了4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有由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天然院士领衔的院士工作站。立项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国家星火计划科技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38项,获得各级教科研奖励136项,其中获湖北省重大成果奖1项,湖北教学成果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获得国家专利123项,年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和公益服务项目230项,年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180000人日。学校所属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人社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沃野”星创天地被评为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
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院校、全国魅力校园、
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是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湖北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襄阳职教集团牵头单位。
2018年7月
注:
“1233”办学模式:即1个目标: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个主动:主动与产业融合、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办学机制;3个平台:搭建素质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三个平台;3支队伍: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技能型”兼职教师、“专业型”管理服务团队。
“135”发展思路:“1”就是实现一个目标。持续全力推进“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积极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打造汉江流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3个着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打造5大品牌:打造骨干专业品牌,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品牌,技术技能卓越学生品牌,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校园文化品牌。
“三会主导,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学校层面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系院层面成立了行业(区域)主导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层面成立了学校主导、校企参与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四方联动,合作办学。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师资、平台、文化融合,培养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化协同”社会服务模式:即服务定位区域化,服务平台共享化,服务供给多样化,服务机制长效化。
下载极志愿APP
免费体验更多优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