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是在营口大学园基础上设置的本科院校。2009年1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合作建设营口大学园。历经四年合作办学,营口大学园各项办学条件达到了教育部规定设置本科院校的基本标准和要求。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
学校为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所基地学校之一,首批辽宁省全面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试点院校之一,辽宁省首个加入全国应用技术联盟本科院校。
学校办学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定位是,紧密围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及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定位是,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学校规定的、学生自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定位是,围绕辽宁“一带五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促进经济、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职能,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学校重点建设服务临港产业发展、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专业群,努力构建机械、材料、化工、自动化、物流等专业群,支撑物流和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镁质材料、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开设20个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艺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化学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工程、物流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焊接技术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项目。
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实训、实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有学生4465人。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获得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旅游探险项目一等奖,2017中国机器人大赛自动分拣机器人项目一等奖、旅游机器人项目二等奖、蓝桥杯大赛一等奖、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大奖。
学校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致力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的“双百计划”,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导师制”,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逐步建立起“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从高校、行业企业引进专家教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特聘和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343,其中专任教师235人,副高级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8%;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8%。
学校促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企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地方决策咨询,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社会合作内容。成立了辽宁省应用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三大智库;牵头组建了辽宁省临港经济校企联盟;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科技创新团队、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组建了营口市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等8个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获得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目前,教师及科研人员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项。其中,申报知识产权36项,省政府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现占地面积达7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3亿元,有85个实验(实训)室、1个工程训练中心和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与营创三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富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图书馆现有纸质文献58.98万册,纸质期刊1246种,电子文献14.9万册。拥有中国知网等各类数据库资源10个,试用数据库资源20余个。
营口理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下载极志愿APP
免费体验更多优质功能